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蔓延的世纪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水平发展先行区”的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态势如何?在加快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有哪些新探索、新举措?
经科技部火炬中心推荐,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7家国家级高新区,陆续推出“创新驱动看高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来到钱塘江南岸的杭州高新区(滨江),但见绿树葱茏繁茂、楼宇错落有致。用“小而美”来形容这个区划面积只有72平方公里的高新区,似不为过:它的面积占浙江全省土地面积不到1‰,2021年GDP突破2000亿元,占全省的2.75%;今年上半年实现GDP1056.2亿元,同比增长4%;今年新增上市高新企业3家,总数增至66家,位居全省前列。
“抓住创新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郑迪说,“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首批高新区之一,我们从始至终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自觉遵循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自身规律,在引才留才、科学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上不断探索,形成了‘人才聚—科技兴—产业强’的良性循环。”
“与杭州高新区打交道,我知道了什么叫‘求贤若渴’。”易思维(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思维”)创始人兼CEO郭寅说。
那是2017年,当时易思维正在进行A轮融资,准备大干一番。杭州高新区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带队北上,登门拜访,诚邀易思维到杭州创业。
经过当地考验查证,郭寅很快拿定主意:把公司总部搬到这里!促使他做出这一重大决定的,是高新区引才的气魄。当时公司已有近百人,20多名研发骨干已安家,总部搬迁困难不小:家庭要换房、爱人要换工作、孩子要换学校、办公楼和厂房要重新建……结果,高新区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办公场地和员工的困难都解决了,还有什么好犹豫的?”郭寅很快就带领创业团队来到这里。短短几年过去,易思维已今非昔比:员工增加到400多人,研发的数十种工业视觉检测成套装备体系,在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数十家汽车厂商的200多个整车厂大显身手,让汽车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实现了规模化、系统化应用,还拿到了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订单。
“我们感觉很幸福。”郭寅说,“这里不仅是创业创新的热土,也是让人来了就不想再离开的心安之地。”
“发展高科技产业,科学技术人才是核心。”郑迪和记者说,“我们从始至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引才留才上下功夫,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上做文章。”
据当地人才办负责的人介绍,从2010年推出“5050计划”以来,杭州高新区始终围绕科学技术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在人才引育和人才评价上下功夫,在子女教育、人才安居、资源协同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打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人才高地。
在海康威视、大华、海创基地等产业园内开办“嵌入式幼儿园”,让年轻的爸爸和妈妈“带着孩子去上班”;年轻人聚集的人才公寓里,室内健身场馆、多功能会客厅、公共阅览室、小型学术沙龙活动区应有尽有;在人才评价时留出特殊的比例,让企业自主认定,使那些学历不高但有绝活的一线员工也能享受到政策红利;见缝插针建“口袋公园”、因地制宜修“最美跑道”,定制求学、通勤、就医专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无不显示出杭州高新区“让人安心、把根留下”的良苦用心。
今年1至7月,杭州高新区新引进人才30537人,同比增长9.48%,其中硕士和博士6966人。学科齐全、中青年结合的人才大军,为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本、实现产业化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人流涌动的杭州地铁一号线枢纽站点,部署着大华超高精度人体热成像测温系统。支撑这套系统运转的是国际领先的“黑科技”——它不但可以将测温误差控制在±0.3摄氏度区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最远可达3米的精准非接触测温距离,遇到体温异常的旅客时,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疫情暴发初期,我们仅用7天就研发出这一产品,背后离不开我们数十年如一日对研发的坚持,同时也得益于政府的持续激励。”大华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傅利泉说。
企业投入越多,政府补贴越多。2004年修订实施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每年从财政支出中安排不低于15%的比例设立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创业。
“我们把企业的研发技术作为支持的关键着力点,各项政策扶持体系的重要指标,都是瞄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投入,不断强化科学技术研发类政策导向。”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朱小琴说。
政府、企业相向而行,创新之火越烧越旺。据介绍,杭州高新区每年90%的专利申请量都来自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区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0%左右。
此外,杭州高新区还以创新之力重塑经济“稳”“进”基石,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两链”深度融合。近期,高新区出台了关于“两链”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措施,今后每年安排3亿元左右专项资金,鼓励“链主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
在支持企业研发的同时,近年来高新区加快构建“1+2+6+N”创新平台体系。“1”是指高新区与北航合作建设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是指白马湖实验室和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6”是指北航杭研院、浙大杭研院等6个产业创新研究院,“N”是指56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600余家省市研发中心。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杭州高新区共建的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几个年轻人正在实验室里研究智能传感材料与芯片在生活场景上的应用。“与在高校单纯搞科研不同,我们这里是一肩双责,前沿科学技术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并重。”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院长邓元告诉记者,自2018年成立至今,研究院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20件、申报PCT专利21件,与78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项目合同108个。
“尽管高新区没有给我们下任务、定指标,但我们自己压力很大,大家都在加班加点,争取早日‘把科学变成技术、把技术变成产品’。”邓元说。
“我们之所以全力构建‘1+2+6+N’创新平台体系,主要是为明天乃至后天的高水平科技供给打基础。”郑迪认为,“科技创新要把目光放长远,慢不得也急不得,要鼓励成功,也要宽容失败。”
首个上市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首个获准在国内和欧洲开展临床试验的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系统……2009年落户高新区的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明医疗”),现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经导管心脏瓣膜医疗器械企业。
“与新药研发一样,医疗器械研发是长周期的。技术出来后先变成产品,之后还要申请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结束后还要审批上市……一个新产品诞生少说也得七八年。”回顾漫长的创新创业历程,启明医疗创始人兼CEO訾振军说,“高新区提供的是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自始至终陪企业一起成长。”
他清楚地记得,公司刚成立不久,高新区的各个部门就主动上门,帮助排忧解难。2014年,经政府主动联系推荐,名不见经传的启明医疗先后参加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浙江赛区)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并双双荣获第一名,在业界声名鹊起。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研发出来后,得益于高新区和省市两级药品监管局制定的“企业成长服务计划”,公司在注册检验、临床试验审评等环节少走了很多弯路。
“现在的支持机制更加完善、更有针对性了。”除了启明医疗之外,作为德诺医疗集团的创始合伙人,訾振军手头还有多个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它们都享受到了“企业创新积分制”的政策红利。
据杭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理生介绍,该区是首个启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的国家高新区。该试点通过政府与银行、企业的对接,构建包含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人才项目等24项指标的模型,将企业划分为5个不同的成长阶段,为企业精准画像,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定向支持。
“小孩子穿双大鞋子是要摔跤的。”企业界人士说,培育企业好比育人,只有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予相适宜的政策扶持,它们才能茁壮成长。
“如果说产业是森林,企业就是森林中的树,高新区则是育苗的园丁。”郑迪和记者说,“所以我们从不说‘我们拥有66家上市公司’,而是说‘我们培育出66家上市公司’。”
凭借这一理念,这片土地上走出了海康威视、新华三、中控技术等知名高科技企业,培育出数字化的经济、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目前,杭州高新区正推进产业提档,聚焦主导产业链,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同时加快切入量子信息、元宇宙、下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扩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竞争优势。
人民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余璐)在-40℃和高达80℃的环境中如何从事气象工作?怎样解决“局部地区”天气情况看不准的问题……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一批气象黑科技的亮相,展示了气象赋能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新进展,以及气象融入各行各业共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践行双碳承诺。 气象装备“黑科技”聚焦环境服务 监测标准气象观测要素的机械狗亮相2022年服贸会。…
人民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李彤)“数据已成为了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要素进入了市场化阶段,制度层面正在慢慢地完善。…